当提及历史上那些硬骨头的文人时,方孝孺无疑是许多人的心目中的楷模,因他以坚决的态度面对朝廷的压迫,甚至不惜承受“灭十族”的惨痛代价。而当提到“软骨头”时,文人们多半会轻视五代时期的冯道,这位活到73岁的人,经历了十位皇帝的统治,成为了五朝宰相,始终屹立不倒。他的存在无疑是对“一朝天子一朝臣”这一说法的有力反驳,令人瞠目结舌。
在五代十国时期,国家动荡不安,战争频发,朝代更替与皇帝更换的频率令人咋舌。而冯道却能够在这样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保持明哲保身的处世之道,甚至还能稳居政坛最高职位,历经四个朝代与十位皇帝而不动摇。他成为中国古代士大夫中议论纷纷、备受争议的传奇人物。这其中的原因,或许在于他在政治上的灵活与韧性,恰如一座巍峨的高山,岿然不动。
展开剩余69%冯道的早年曾追随燕王刘守光,之后历仕于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个朝代,先后为后唐庄宗、后唐明宗、后唐闵帝、后唐末帝、后晋高祖、后晋出帝、后汉高祖、后汉隐帝、后周太祖、后周世宗十位帝王效力。期间,他不仅承袭了三公、三师之职,还曾向辽太宗称臣。这段历史不仅展示了他出色的政治生涯,也显示了他在权力中心周围的游刃有余。
在宋朝之前,人们对冯道的评价多是正面的,认为他不贪腐,以正直著称。那些试图攻击他的人在贪污这一点上根本无从下手。他在乱世中大力推动文化的保存,通过举办大规模的书籍刊印活动,维护了当时文化的延续与发展。在后晋时期,有人以驴子入市,驴子的脸上无意间挂着“冯道”两个字。当冯道得知此事后,竟毫不生气地说:“天下同名同姓者众多,这或许是在为驴子寻其失主,何必在意呢?”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宋朝以后,人们对冯道的评价却趋于贬低。欧阳修直言不讳地指责他忘恩负义,司马光则称他为“无耻之尤”,而近代历史学家范文澜则干脆把他称为“奴才的奴才”。尽管冯道活到了高龄,并自诩为“长乐老人”,但对于他的政治立场与角色,世俗的诟病似乎从未减弱。耶律德光曾在冯道面前傲慢地问道:“你认为天下百姓该如何被救度?”这话其实是个反话,意味着他想杀就杀,冯道却巧妙的回答道:“即使佛祖再世也未必能解救百姓,但您的能力超越佛祖,唯有您才能拯救百姓。”这一番奉承使得耶律德光不再怀有杀意。
冯道留下的文学作品并不多,但其中一首名为《偶作》的诗颇具名气:莫为危时便怆神,前程往往有期因。须知海岳归明主,未必乾坤陷吉人。道德几时曾去世,舟车何处不通津。但教方寸无诸恶,狼虎丛中也立身。这最后一句恰如其分地揭示了他在官场中不败的秘诀。小珏认为,冯道虽有才智、宽厚仁爱,也不结党营私,深入民生,符合一位理想官员的标准。他的缺陷或许在于没有倾心忠于某个特定的皇帝或朝代,未能做到完全的忠诚。当范质在经历两个朝代的变迁后提到冯道时,他用“厚德稽古,宏才伟量,虽朝代迁贸,人无间言,屹若巨山,不可转也”这番话表达了对冯道的苦衷的共鸣与理解。
发布于:天津市诚利和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