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作为中国最顶尖的学府之一,始终是无数学子心中的梦想。每年,只有少数幸运儿能够突破层层难关,踏入这所名校的大门。清华大学的高录取分数和有限的招生名额,注定了能够被录取的考生在所在的省份中都会成为焦点,家人和亲友自然也会为之欣喜。然而,在2019年,林万东,这位来自云南山区的考生,收到清华的录取通知书时,却并没有像其他人那样显露出喜悦,反而泪流满面。究竟是怎样的原因,让这个年纪轻轻的考生产生了这样的情绪呢?当人们看到他那双布满老茧的手后,答案便清晰可见。
林万东的家乡位于云南省宣威市阿都乡的一个偏远山村,这里交通闭塞,特产难以销往外界,村民们大多依靠耕作土地来维持生计。林万东的家庭并不富裕,父母育有三子一女,五口人的生活重担全靠有限的田地来支撑。由于长年累月的重体力劳动,林万东的父亲在他读初中的时候因严重的腰伤,彻底失去了劳作的能力。家庭的经济负担全部落到了母亲一人肩上。
为了能够为三个孩子的学业提供资金支持,林万东的母亲不得不远赴县城打工。由于她没有文化,且缺乏一技之长,只能做些体力活,像是搬砖、背沙子这样的辛苦工作。这些工作常常让人力透纸背,但为了孩子们的未来,林万东的母亲咬牙坚持了下来。而在家中,林万东的父亲因伤不能工作,姐姐体力不支,弟弟年幼无力帮忙,所有的农活只能由林万东一人承担。
展开剩余67%在城市里,机械化的农业让农民的体力劳动大大减少,但林万东的家乡却与此不同。山路崎岖,农机根本无法进入。无论是播种还是收割,都只能依靠人的劳力。因此,每当放学后,林万东便赶紧去田间地头劳作,直到夜幕降临才回到家中。一家人的粮食来源全靠那几亩土地,他深知每一寸土地都不能浪费。许多城市的孩子可能还不能分辨不同的蔬菜,而林万东却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早早地成了一个懂得种地、照料农田的能手。
即使如此艰难的日常,林万东从未放弃学习。他清楚地知道,只有通过努力学习,考上好大学,才能摆脱贫困,改变命运。每天,他都在晨昏之间,书本与锄头交替。他的坚持终于获得了回报,凭借着优异的成绩,他如愿以偿地考入了当地的一所重点高中。然而,高中的学费和生活费对他来说依然是一笔沉重的负担,生活费仅够满足最基本的一日三餐,购买参考书的费用几乎没有余地。怎么办呢?
林万东想到了一个办法,这个方法或许让人想起了古代学者宋濂。宋濂曾在《送东阳马生序》中写道:“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林万东便向同学们借书,将其中的重要知识点抄录在自己的笔记本上,并在不久后将书籍归还。这种节省又有效的方式,帮助他在有限的资源下,依然能保持优秀的学业成绩。三年的高中生活转瞬即逝,到了2019年,高考的钟声敲响了。
得益于扎实的基础和良好的临场发挥,林万东对自己的成绩充满信心,认为能够考上一个重点的本科院校已没有问题。尽管成绩优秀,但他并没有因此松懈,因为学费和生活费依然是一个大问题。于是,高考结束后,他迅速来到母亲工作的工地,开始了艰苦的劳动。在许多城市的孩子还在享受轻松的暑假时光,林万东却已经开始在工地上挥洒汗水。他每天都要搬运大量的水泥板和沙子,工作异常辛苦。
如果你仔细算算,这项工作量对一个年仅十七八岁的孩子来说,是不是超负荷的呢?长时间的体力劳动让林万东的双手长满了厚厚的老茧,许多地方甚至磨破了皮。这本该是无忧无虑的青春时光,但贫困让他不得不背负起超乎常人的重担。不过,正是因为这些日复一日的辛劳,他才能最终获得高分,并成功被清华大学录取。当他手捧着那份沉甸甸的录取通知书时,他依然站在工地上,汗水与泥土交织成了他的青春。
我们无法选择出生,但我们可以选择如何面对生活的挑战。林万东的故事便是最好的证明,尽管他经历了无数的困难,但他从未放弃自己的梦想。通过努力,他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活出了属于自己的精彩。
发布于:天津市诚利和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