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各地高考成绩已公布,不少网友在网上晒出查分视频,一位高考288分的考生冲上热搜第一。6月25日上午,博主@兰姐来了 发布视频,女儿高考查分,考了288分,全家欢呼。这位博主表示,“不怕你们笑话,这是我们考得最好的一次”。(6月25日 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
高考288分全家欢呼,是多元成功的智慧,彰显比分数更珍贵的教育觉醒。这份打破常规的喜悦,撕开了社会对高考成绩的固化认知,更照见了教育最本真的模样——分数从来不是衡量人生的唯一标尺,高考并不能一考定终身,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未来,能被家庭理解及关爱,才是教育最温暖的底色。
这场全网瞩目的欢呼,也恰似一记重锤,敲响了社会对“唯分数论”的反思警钟。长期以来,高考成绩被异化为评判人生成败的核心指标,分数高低直接与个人价值挂钩,无数家庭陷入“不考名校就失败”的焦虑漩涡。但事实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早已明确提出,要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近年来推行的新高考改革、职业教育法修订等政策,都在不断释放信号:社会需要的不是千篇一律的“高分机器”,而是具有多元才能、创新思维的复合型人才。以上兰姐一家的庆祝,正是对这种政策导向最生动的回应——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接受孩子的独特性,远比追逐分数更符合教育的本质。
展开剩余55%当我们将目光从分数本身移开,便会发现高考288分全家欢呼背后,藏着更值得喝彩的成长密码。从心理学角度看,孩子的成长需要“无条件积极关注”,父母的接纳与鼓励能赋予其面对挫折的勇气。兰姐女儿或许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学霸”,但家庭给予的这份支持,将成为她未来应对人生挑战的底气。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有人高考失利后投身职业教育,在技能大赛中斩获奖牌;有人凭借创意短视频创业,成为带动就业的“新农人”;还有人深耕非遗传承,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这些鲜活案例无不证明,人生赛道千万条,只要找准方向,每个人都能绽放独特光芒。
高考288分上热搜,成功岂止一条路。而要改变社会对高考的认知,还需要多方合力构建更包容的教育生态。学校应打破“唯升学率”的评价体系,开设生涯规划课程,帮助学生发现自身优势。企业要摒弃“学历歧视”,建立以能力为导向的用人标准,让职业教育毕业生与普通高校毕业生享有平等发展机会。媒体更应主动传播多元成功案例,营造理性看待高考的舆论氛围。而作为家庭教育的核心,父母更需要学会“看见”孩子:与其执着于分数排名,不如观察孩子的兴趣特长;与其焦虑未来,不如用鼓励和陪伴为孩子注入前行的动力。正如教育家陶行知所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
高考288分的热搜,终将随着时间淡去,但它带来的思考不应就此停止。当整个社会能真正放下对分数的执念,用更宽广的胸怀接纳每个孩子的成长轨迹,我们失去的可能是冰冷的数字比较,但收获的却是无数充满希望的人生。毕竟,教育的终极目标不是制造标准化的“成功者”,而是培养出能在各自领域发光发热、内心丰盈的完整的人。这场全民关注的“高考288分欢呼”,或许正是我们走向教育觉醒的起点。(曹灿辉)
发布于:北京市诚利和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