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环球时报10月15日综合报道,多家印度科研机构近日联合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过去30年间,印度全国的日照时数持续下降,幅度之大,已对能源、农业和公共健康等多领域造成深远影响。英国《每日电讯报》印度版13日评论称,印度可能正在进入一个“阳光危机”时代。
资料图 图源:环球网
相关研究由贝拿勒斯印度教大学、印度热带气象研究所和印度气象局等机构共同完成。研究结果显示,过去30年间,印度西海岸的年日照时数平均每年减少8.6小时,北方平原降幅甚至达每年13.1小时。英国广播公司(BBC)援引该研究报告称,从1988年至2018年,印度全国20个气象站的数据表明,除东北部少数地区外,几乎所有区域的阳光时长均呈下降趋势,尤其是在阿姆利则、加尔各答以及孟买等地。
科学家称,印度出现的这种“日照消退”并非纯自然波动,而是污染与云层变化叠加的结果。研究团队发现,大气中不断增加的气溶胶颗粒与更厚更持久的云层,成为导致阳光减少的关键因素。
BBC称,这与一个更深层次、长期存在的问题交织在一起:印度严重的空气污染危机。印度目前是全球污染问题严重程度排名前十的国家,快速城市化、工业增长等因素导致化石燃料使用和生物质燃烧增加,最终导致气溶胶进入大气。
心理学家指出,日照时间不足与疲劳、焦虑、季节性情绪障碍以及维生素D缺乏等问题相关。《印度时报》则表示,日照时数持续下降的困境,正敦促印度的政策制定者更重视空气污染问题,印度未来应控制工业、交通运输和农作物焚烧产生的排放。
报道强调,在国际范围内,因工业排放导致日照减少并不罕见,欧洲也曾面临类似的“变暗”现象,但随着环保政策落实到位,欧洲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迎来日照回升。同样,中国也通过严格执行环保政策,扭转了本国日照时数下降的趋势,推动日照时数成功回升。专家认为,这些“由暗转明”的发展治理经验值得印度借鉴。
极目新闻综合环球时报、环球网
诚利和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