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端新闻评论员 郭旭阳
最近,江西瑞昌市第一中学一名老师因3名学生高考志愿未填报北大清华,要解散群聊,并在群内发表“家长无奈、老师无语,将我们所有的感情都归化为零”“永远要记住母校为你们提供了多少便利与帮助”等言论。
这位老师的言辞中充满失落与怨怼。
为何学生不愿填报清北,转而投向心仪学校、专业,老师会如此“破防”?
一直以来,部分地区将清北录取人数与学校经费、奖励等利益紧密捆绑,学校又将教师收入、奖金与之紧密捆绑,如此层层深度绑定,早已是公开的秘密。
每年清北录取学生人数,不仅关乎颜面,更直接转化为个人与集体的现实利益,而当自己精心培育的“种子选手”一旦选择自己想走的路,师生间、学校和学生间就会出现直接而现实的利益冲突。
在顶端新闻评论员看来,报哪所学校、选什么专业,老师可以给予指导和建议,但报志愿的主体是学生,选择“好一点学校”里“差一点的专业”,还是“差一点学校”里“好一点的专业”,这把重要的人生钥匙,应该交给学生,让他们依据内心志向与职业前景去选择。
班主任以“失职”“失败”控诉学生“以自我为中心”,这样情绪化的表达,不仅有失教育者的风范,也会破坏三年里弥足珍贵的师生情谊。
展开剩余36%“永远记住母校的便利与帮助”本应是学生的温情表白,而非道德绑架的工具。
顶端新闻评论员认为,教育工作者的光芒应该照亮的是一片森林,而非清北独苗。
要让一所学校、一位老师放下对“清北政绩”的执念确非易事,但唯有真正尊重学生作为独立个体的选择权,尊重每一次选择蕴含的无限可能,才能少一些失态,少一点“破防”。
来源:顶端快评
发布于:河南省诚利和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