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末年发生两件大案:梃击案、红丸案,与后来的移宫案统称为“明末三大案”。这两件案子看似独立,而且发生时在位的皇帝也不一样:
梃击案发生在明神宗朱翊钧在位时
红丸案则是发生在明光宗朱常洛在位时
但实际上归根结底就是一个罪魁祸首—明神宗,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万历皇帝。
这两件案都跟皇权的争夺有关,牵扯到皇帝、后妃、宦官与朝臣们等多方势力。这篇文章我们便来看看,梃击案与红丸案究竟是怎么回事?
01梃击案万历三十四年五月初四的傍晚,有一位手里拿着棍棒的男子,直接闯入太子朱常洛所在的慈庆宫,见人就打,守门的太监被打伤。紧接着这位男子闯入慈庆宫内,又打伤了很多人,还在找寻一个身穿黄袍的人。太子的内侍韩本听到消息后,赶紧来护驾,在慈庆宫的前殿将这位男子给抓了起来。
展开剩余92%居然有人在太子宫明目张胆的行刺,万历帝得知消息后,即刻让皇城御史刘廷元当众审理此案。这位男子叫张差,是蓟州人,还没说上几句话,就开始装疯卖傻,说话颠三倒四,很不正常。
在审问的过程中,张差胡言乱语,以致于刘廷元审问了几个小时都都没有什么进展。
刘廷元实在是没了耐心,便将此案直接交给了刑部,由刑部郎中胡士相负责。
到了刑部以后,张差似乎没有那般疯癫了,告诉胡士相自己本来是因为邻居欺负前来京城告状的。本来张差是从东门进来的,结果不认得路走错了一路往西走,走到半路上便有两个男的给了张差一个棍棒,告诉张差只要有这根棍棒就可以伸冤。结果张差便鬼使神差的走到了宫里,还打伤了人。
皇宫岂是张差这样的人说进就能进的,所以胡士相当即便断定张差是一个疯子,上奏了万历帝。不过很快刑部提牢主王之寀便发现张差其实是在装傻,并非真疯,所以便决定再次提审张差,对张差说:“你只要说实话,我就给你饭你,要是不说就饿死你!”
张差什么话也不敢说,只是低着头,等过了一会,才说了三个字:“不敢说!”
随后王之寀便让其他的人都退下,张差才说了实话,结果牵出了一个事关皇权的阴谋。
张差原本就是靠砍柴、打猎为生,结果一个月前因为赌钱把手里的钱全都输没了,正愁着不知如何是好时,一个太监找到张差,告诉他只要是按照他说的去做,事成之后便会给张差30亩地。对于张差这样的人来说,30亩地岂不是发财了吗,便跟着太监来到了京城,又见到了另一位太监,每天好吃好喝的伺候着。
过了几天,两个太监便将张差带入了皇宫,交给张差一个木棒,让张差进了慈庆宫以后便开始打人,就是杀死人也没关系,尤其是那个身穿黄袍(太子朱常洛)的是一个大奸人,一定要杀死他;若是有人抓你,我们便会来救你。
而这两位太监,便是万历皇帝最宠爱的郑贵妃身边的太监庞保与刘成。
庞保与刘成不过就是两位太监,地位低下,自然没有那么大的胆子敢对太子动手,那么郑贵妃便最有可能是主谋。
一个是皇帝最宠爱的妃子,一个是皇太子,他们之间有什么恩怨呢?
其实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万历帝:
按照中国历代皇朝的礼制,皇后所生的皇子被称为嫡子,其他妃嫔即便是再得宠地位再高所生的皇子都只能算是庶子,古代嫡庶尊卑有别,嫡子的地位远远高于庶子。当然若是皇后一直没有生下嫡子的话,则一般是年长的皇子来继承皇位。
明太祖朱元璋在《皇明祖训》中说的非常清楚:有嫡子则嫡子继承,若无嫡子则长子继承。
万历帝的皇后一直没有生下皇子,所以按照祖训万历帝应当将皇长子立为太子,而皇长子就是朱常洛。但是万历帝并不待见朱常洛,因为朱常洛的生母王氏就是太后宫里的一个宫女,万历帝在前往太后宫时看中了王氏,情不自禁便宠幸了王氏,仅这一次王氏便身怀有孕。即便是万历帝再不情愿,在太后的施压下,还是将王氏封为王恭妃。
王恭妃生下皇长子朱常洛以后,并没有母凭子贵,反而母子俩遭到万历帝的嫌弃。
而郑贵妃因为貌美、多才多艺而得到万历帝的宠爱,郑氏还未生子时便已经被封为贵妃,生下皇三子朱常洵以后母凭子贵,直接被册封为仅次于皇后的皇贵妃。
万历帝爱屋及乌不仅宠爱郑贵妃,而且还喜欢郑贵妃所生的儿子朱常洵。
有皇帝的宠爱在,郑贵妃便有了夺嫡的心思,想让万历帝将自己的儿子朱常洵封为太子。但是按照祖制,有长子朱常洛在,太子位便到不了皇三子的头上。但是郑氏不死心一再向万历帝进言,而朝臣们则是坚持长子为太子,经过十几年的太子之争,万历帝心力交瘁才最终将长子朱常洛封为太子。
虽然木已成舟,但是郑贵妃仍旧不死心。双方之间明争暗斗,便发生了明朝立国以来最严重的宫廷仇杀事件,也就是梃击案。
太监庞保与刘成都是郑贵妃宫里的人,所以朝中大臣便怀疑这是郑贵妃指使的,目的就是想要谋害太子,以便让自己的儿子福王登基。甚至有的大臣谴责郑贵妃的哥哥郑国泰“专擅”,此案在朝中传的沸沸扬扬,郑贵妃也是惶惶不可终日,赶紧向万历帝哭诉求情。
万历帝让郑贵妃去求太子,朱常洛看到父皇生气,但是他很清楚郑贵妃是父皇最宠爱的贵妃,当然不能真的处罚,所以便让刑部将张差处决,其他人便不要牵连了。
万历帝听到太子如此说,心里很高兴,便下旨将张差凌迟处死,至于郑贵妃身边的两个太监暂时并没有追究。
不过张差在临死之前说:“大家一起密谋做事,结果事情败露,就让我一个人去死,而这么多的朝廷命官都不管不问。”
没过多久庞保与刘成也被抓了起来,但是二人见张差早就已经死了,死无对证,便矢口否认,就是不肯认罪。后来万历帝便着人将庞保与刘成二人秘密处死了,此案不了了之。
梃击案究竟是郑贵妃指使还是太子朱常洛自导自演我们已经无从得知,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此案是不过是争夺太子之位的延续,此案前虽然朱常洛已经被封为太子,但实际上坐得并不牢固。
不过此案后,郑贵妃的势力大减,万历帝也不得不彻底放弃将福王朱常洵立为太子的想法,朱常洛的太子之位越发稳固了。
但郑贵妃与太子朱常洛之间的战争还未结束,哪怕是万历帝病逝后,朱常洛登基称帝,二人之间还是明争暗斗,发生了红丸案。
这究竟又是怎么回事呢?
红丸案朱常洛因为生母王氏出身低微,所以一直不受父皇万历帝待见,到了十三岁才好不容易出阁读书。后来因为各种原因又辍读了很长时间,可以说朱常洛虽然是高贵的皇子,但实际上经历非常坎坷。哪怕是后来好不容易做到了太子之位上,日子也不好过,毕竟父皇并不喜欢自己,而生母因为出身低微什么都指望不上。
时间久了朱常洛便养成了孤僻的性格,长时间心情压抑,无处发泄,只好纵情于酒色之中。而这必然会影响到朱常洛的身体,等到父皇万历帝病逝后,朱常洛登基称帝,史称明光宗。
登基以后,政务繁忙,朱常洛本就不健康的身体越发不好。
而郑贵妃,在朱常洛登基后,便开始心中不安,为了能保全自己跟儿子,便开始想方设法取悦朱常洛,从侍女中挑选了八位能唱会弹的美姬送到了朱常洛的宫里。朱常洛本就是一个好色之徒,自然对郑贵妃送来的美人欣然接受。
与此同时,郑贵妃还极力地讨好朱常洛最宠爱的宠妃李选侍。
二人密谋,想要用美人计让朱常洛给郑贵妃皇太后的名号,给李选侍皇后的位置。
在八位美姬的温柔乡里,朱常洛的身体直接垮掉了,不到十天的时间便病卧在床。御医给朱常洛的建议是:治病要循序渐进不要着急。但是朱常洛是一个急性子,御医实在是没办法,便转而让掌管医药的宦官崔文升来给皇上治病。
崔文升并没有给朱常洛吃一些固本的药,比如人参;而是给朱常洛吃了泻药大黄,结果朱常洛一晚上腹泻三四十次,最终连路都不能走了。
崔文升原先是郑贵妃的内侍,后来擢升为司礼监秉笔,开始掌管御药房。
崔文升给皇上如此用药,不得不让人怀疑:这是郑贵妃指使的,目的就是想要害死皇上。
与此同时,国子监的李胜芳告诉兵科给事中杨涟:郑贵妃与皇上的宠妃李选侍勾结在一起,二人打听内廷的事情,不知在密谋什么。
如此便更加让大家坚信,崔文升给皇上看病,就是郑贵妃的阴谋。
在群臣施压下,郑贵妃不得的搬离原先的宫殿,搬到了太后太妃们居住的慈宁宫。
朱常洛登基第十九天,因为身体虚弱,已经无法挪动;三天后,朱常洛召见大臣们,将崔文升直接赶出了宫,并且暂停册封郑贵妃为太后的命令。
次日,朱常洛的病情急剧恶化,恰逢此时鸿胪寺的官员李可灼要给皇上进献丹药,内阁首辅方从哲担心李可灼跟崔文升是一类人,便将李可灼给赶走了。
不过李可灼并没有死心,竟私下里从大内思善门向皇上进献丹药,内监们自然不敢随意做主,李可灼进药再次失败。
到了八月二十六日,朱常洛将首辅大臣方从哲等十三位大臣召到乾清宫,下旨将李选侍封为皇贵妃。
三天后,朱常洛再次召见大臣们,将皇长子朱由校封为太子;紧接着朱常洛又问到了自己陵寝的事情,估计是觉得自己将来命不久矣,提前安排后事。安排好一切好,朱常洛便问到了鸿胪寺官员李可灼进献丹药的事情,允准李可灼进药。
没想到朱常洛吃了李可灼的药以后顿时觉得舒坦不少,还将李可灼称之为忠臣。
但是到了九月一日,朱常洛的身体急转直下,很快便病逝了。
等到诸位大臣听到内监的宣召入宫时,朱常洛已经病逝了。
朱常洛八月初一登基,仅仅在位一个月的时间,突然去世,在去世前还是因为吃了几颗红丸,这不得不让人怀疑:难不成李可灼是有意害死皇上吗?
有一件事情比较可疑:在朱常洛病逝的当天,内阁首辅方从哲迫不及待的起草先帝遗诏,以大行皇帝的口吻将李可灼夸赞一番,而且还赏赐了李可灼一些银币。
一时间,朝臣们议论纷纷,直接将内阁首辅方从哲与红丸案牵连在一起。
在群臣的参奏折,方从哲一面为自己辩解,一面上了一封请辞的奏疏。新帝朱由校应允,方从哲离开了京城。
但是红丸案的议论还为结束,大臣们甚至将多年前的梃击案与红丸案联系起来,主谋必定是同一人,就是想有人将朱常洛置于死地。
所以便有人提出:李可灼与皇上的宠妃李氏、以及郑贵妃都有关系,就是想要害死朱常洛,阴谋夺权。
朝廷的党争越演越烈,让红丸案甚嚣尘上,而东林党则有借此机会党同伐异的意思。不管是崔文升、李可灼还是方从哲都成为众矢之的,朝中多位大臣都在弹劾这三人。
方从哲虽然已经离开京城,但是仍旧无法摆脱与红丸案的干系,所以便从老家给新帝朱由校写了一封奏疏,在奏疏中方从哲说自己年老愚昧,居然没有阻止庸官献药,实在是罪不可恕。希望皇上能将自己流放边疆之地,以平群臣之怨。
方从哲的奏疏让朱由校很是感动,但是因为一直没有查明红丸案的真相,也是无从决断。
在此关键时刻,一直没怎么说话的内阁大臣韩爌站出来,将自己所见到的一切详详细细的说清楚,尤其是方从哲但是为难的样子,韩爌说的很具体。因为韩爌一向为人正直,在万历年间便是有名的老臣,处事公正,大家都非常敬佩他。更何况韩爌自从入阁后便已经陪同内阁首辅方从哲料理红丸一事,所以大家都相信他说的话,此案才算是过去了。
不仅此案只能算是暂时过去了,到了天启年间,宦官魏忠贤当权,他居然突然提出要为当年的“红丸案”翻案,将多年前弹劾方从哲的礼部尚书孙慎行直接开除官籍,而那些曾经抨击崔文升的东林党人则是受到了追罚。
其实魏忠贤并非当真为红丸案翻案,而是想要除掉东林党人。
到了崇祯皇帝继位后,除掉了魏忠贤,又将红丸案给翻了回来。
没想到大明王朝灭亡后,红丸案再一次被提了出来,成为南明朝廷党争的借口,一直到南明结束。
结语其实案子的事实真相究竟是什么样并不重要,可以说也没有多少人在乎。案子本身也并不复杂,复杂的是案子牵扯的势力众多,关系非常复杂,盘根错节,随着各方势力的此消彼长,导致案子的结论也是反反复复。朝廷各方势力也在将案子当成借口,来攻讦政敌,一时间朝廷的党争愈演愈烈。
明朝末年的官员将自己大部分的时间跟精力都用在了党争上,无法一起合作好好处理朝政,以至于政务荒废,而崇祯皇帝无力回天,改变不了现状,这边是明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发布于:山东省诚利和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